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8-05-14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这是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的命题,也是我的命题。我迄今为止的全部小说也许都可以包含在这一大主题之中。”[5]面对中国曲折、复杂的现代化进程,路遥给出了他理想化的、两全其美的答案:我们需要珍惜那些传统美德,从中汲取力量,为的是完成对传统的超越。“‘恋栈’着过去只是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在实际行动上却是‘坚定地走向未来’。”[6]

(一)道德的力量源于乡土

作为一个被作者赋予了深厚情感的人物形象,刘巧珍以她的纯朴、率真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她虽然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但她有十分丰富的情感和“金子般”的心。她纯真而善良,“既没有乡村姑娘的庸俗,也没有城里姑娘的虚荣,对待爱情,敢爱敢恨,多情但很有理智。”[7]她在高加林最不幸的时候,用美丽而质朴的爱情重新唤起了他对生活的信心。“她虽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卑而不自贱。”[8]她不以物质标准衡量婚姻,而是坚持自己的标准,要找一个有文化的男人。她向整个大马河川宣布自己的爱情,敢于向以父亲为代表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

巧珍被高加林“抛弃”后的表现,更体现了她坚韧而自尊的内在品质。她的确深爱高加林,但她没有纠缠不休,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立刻出嫁。这就是巧珍的态度:爱就要爱得彻底,放弃也放弃得干脆。既然爱情已经不复存在,那就要正视现实,坚决地离开。不仅如此,当高加林被一封检举信“打回原形”回到农村时,巧珍非但没有感到出了一口气的痛快,还为了给高加林找工作而四处求人,这是出于对同乡落难的真挚同情。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子,巧珍不计前嫌、光明磊落的举动更加难能可贵,她善良无私的美德与纯正的心地在此处得到了最为浓墨重彩的刻画。

路遥在《人生》中另一个精心刻画的人物是故事的配角、大马河川的老单身汉——德顺老汉。德顺老汉虽然独自生活了几十年,但他并不因独居而怪癖、寡合,而是将满腔爱意注入世界,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那片黄土地。“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我栽下一波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3]P247 德顺老汉的双脚牢牢地站在土地上,在勤勤恳恳的耕作中拥有了像土地一样坚韧和宽厚的品格。这位老者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内心的善良与质朴,活得坚定、清醒又幸福。

 

乡亲们在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所给予的关怀,也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很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

[3]P244 那些一辈子生活在乡村,大字不识几个的村民。虽然他们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他们不会因为你风光得意而嫉妒,更不会在你落难时讽刺讥笑。他们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伸出双手帮你一起度过难关。“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延绵到了现在……”[9]

在《人生》中,巧珍、德顺老汉等人几乎可以看作是传统美德的代言人,他们身上都凸显了善良、质朴、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人生也经历过打击,经历过起起落落,但他们依然真诚无私,以德报怨。《人生》已经问世三十多年,重读之时,我们依然会被这些人物深深地打动。虽然乡土的传统美德逐渐被物质主义的潮流消解,但当它以文学为载体传递给我们时,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感召力。这些饱含着道德理想的文本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如春雨般滋润我们现代人浮躁的心田。道德力量通过文本阅读的方式在万千读者中传递,给读者以力量,帮助他们构建起美好的精神世界。

(二)对“高式奋斗”的反思

“路遥每一次成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黄土地在给他苦难的同时,同样也教给了他坚强。路遥明白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懂得要‘像牛一样劳作,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黄土地教给路遥的人生哲学,这是路遥文化之根的所在。”[10]P25 路遥一直这样想,也一直这样做。他把这种人生哲学化作文字,化作了他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命运遭际。

如果把高加林第一次的“落难”理解为“天灾”的话,那么他第二次的失败便是“人祸”,而那个始作俑者正是他自己。高加林渴望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此他努力学习,考入高中,近距离地体验了城市生活;然而,大学梦的破灭将他送回了乡村,当起了教书先生。应该说,在这一阶段,他是努力拼搏、执着追求的。然而,当他进入城市,并且成为县城里的“明星”后,“他内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3]P162 慢慢“膨胀”了起来。他虽然志向远大,但已经丢掉了脚踏实地的态度。而且,高加林的头脑也很简单。“占胜说,哪个猫都沾腥哩!他让他放心,说出了事有他哩!”[3]P142 他就以为万事大吉。当高加林决定与黄亚萍在一起时,满脑子只有丰富多彩的爱情和远大的前程,并没有仔细考虑过这其中有“横刀夺爱”的道德瑕疵。在张克南母亲的眼中,他这样做就是“一个乡巴佬欺负到老娘的头上,老娘不报复他还轻饶他呀?”[3]P217 就这样,一封检举信让他又回到了那黄土地。

对比之下,以德顺老汉为代表的老农民却深信,那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笨方法”,虽然在城里人的观念中早就是过时的东西,但老天绝不会亏待自己。因为土地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哪怕土壤再贫瘠,坚持下去,种下去的种子终究会有收获的一天。“这种纯粹的不含半点杂质的坚定的信仰,是上百年来这片黄土地教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最朴素也是最至理的生存哲学和生活智慧。”[10]P26

反思高加林的奋斗之路,可以看到,路遥通过这个人物的“浮沉”,极力地提倡:要用脚踏实地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高加林的个人理想是狭隘的,他单纯地将“城市”和“个人价值”等同起来,因此渴望在城市中大展身手,并且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他渴求的“尊重”,也只不过是希望别人都能高看他一眼的虚荣之心。高加林接受了“走后门”得来的工作,并且在爱情中选择了黄亚萍,这些都是以他个人的眼前利益为出发点的。在看不清全局、抛弃了道德判断的情况下,高加林自以为把握住的契机,都成了昙花一现。

我们身处一个比高加林更为广阔的时代,也面临更多的诱惑,与更多的困惑。理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广度。如何超越高加林式的个人理想与成功之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究竟在何处,仍是需要我们严肃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