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尔雅通识教育

更新时间:2018-05-31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1经典阅读作用与尔雅通识教育目标相契合 

为了解当前通识课教师们对尔雅通识教育目标与经典阅读作用的看法,从而了解这两者是否相契合、经典阅读的作用是否能促进尔雅通识教育目标的达成,笔者向通识课教师提问了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您认为通识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其二,“您认为经典阅读对于高校学生的作用主要有?”。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填答数据统计,笔者得到图 1 和图 2。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群体对这两个问题的结论是趋于一致的。同时,将这两题的答案比对分析,可以发现,经典阅读的作用与尔雅通识教育的目标十分契合。 

    由图 1 可知,在调查的 74 位通识课教师中,绝大部分(85%-90%)的教师认为通识课程的教育目的在于:(1)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2)培养思辨能力,促进头脑发展;(3)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4)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对于这四点目标,经典阅读正好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一,经典阅读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深阅读习惯,促使学生们在阅读中去经历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丰富生活;去认识、了解各种人物的复杂情感和个性,去体会经典大家对生活之洞见,借以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其二,学生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思想游走在其字里行间,时而提出疑惑而进行求索,时而举一反三而联系辩证。在这样的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会得到训练与提高。这便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其头脑发展。其三,文化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传统文明、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这是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但经典中必有很多真知灼见是历经岁月沉淀而愈发闪现其智慧光芒的,是对后人具有永恒的启迪与引领作用的。学生多读经典,多受其启迪与引领,方能传承文明,继往开来,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其四,经典丰厚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具有启迪智慧的持久影响力。阅读经典可以补充学生精神成长中重要的营养素,有助于其人文素养、道德水准、思辨能力与审美水平的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此外,经典是各学科领域的精华内容,也自然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补充专业课知识。所以对于有 60%左右的教师将其纳入教育目标的“补充专业课知识”这一点,经典阅读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经典阅读是尔雅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聚焦点 

    绪论部分笔者已指出,尔雅通识教育之“通”旨在“融会贯通”——学习范围的贯通、学习思路的融通、学习路径的畅通;而“通识”之“识”,重在将学习知识与思辨精神相结合。这是尔雅通识教育的理念灵魂之所在,也可以说是其根本目标所在。而实际上在调查问卷的主观意见区,不少通识课教师提出,通识理念置于目前的大学课堂来看显得较为宏大,并不很好实现。而想要接近这个教育目标,就必须找到一个科学有效的切入口,找到一个聚焦点,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尔雅通识教育。以经典教育作为切入口、聚焦点便十分合适。 

    经典阅读这一行为中包含两个要素,一为经典,二为阅读。经典,包罗种种经历史沉淀的智慧,作为通识课教材恰为合适;阅读(特指深阅读),又是一个与大师对话、训练思维的活动过程,作为课程活动也十分合适。而且,真正的经典阅读具有三层境界[1]。第一层境界为“开卷有益”,即多读良书,自会有所收获;第二层境界为“雕精达博”,细致深入、追根溯源,方能致远、“达博”;第三层境界为“融会贯通”,从读经典中做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追求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的经典阅读三境界,确实与尔雅通识教育理念之灵魂相互契合。因此,将经典阅读作为尔雅通识教育的聚焦点、通识课程的切入口,确为合适。 

3经典阅读为尔雅通识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甘阳、孙海瑞等著名学者曾分别在 2007 年、2008 年提出,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的所谓尔雅通识教育课程(一些学校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或统称选修课)都是在走“概论”和“通史”的路子,把通识课程开成以介绍一般知识为目的的课程[1]。而通过约 10 年的发展,在此次对苏州大学通识课教师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仅有 2.7%的教师通过单一的通史介绍模式进行教学,9.5%的教师通过单一的概论介绍模式进行教学,6.7%的教师以“通史+概论”模式进行教学。其余 81%的教师均已将经典阅读融入课堂,或以经典阅读为核心而展开课程教学,或将经典阅读结合通史、概论进行教学。再结合图 3 内容,接近 95%的通识课教师认为经典阅读对通识课程教学有影响,更有近 40%认为影响显著,可见绝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并越来越认可经典阅读对通识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的确,对于绝大多数通识课程尤其对于人文学科,一系列“通史”、“概论”类课程的开设,使得其自身丰富性、生动性等特征被消解,使学生在架空了经典原著的教学过程中,误认为对通史、概论的了解与记忆即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最终实际上只获得了对“真理的影子”的一知半解[2]。而如若学生直接阅读经典,细致地深入文本,便可从中获得对经典作品丰富内容与深刻思想的真切体会,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探索状态,培养其思辨能力,提高其内在的人文素养,而非习惯了被硬性填鸭式地喂养,养成一种思维的被动与怠惰。经典阅读模式下的课堂,更容易成为一种灵活的课堂、有生气的课堂、“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课堂。所以说,经典阅读有利于改变通识课程通史、概论的“死水”模式,为其注入“源头活水”,以达到尔雅通识教育的更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