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3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用简单直接文字配以图画共同传达故事或信息的一类书籍,这类书一般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图文并茂地传递各种讯息。大致包括两种:

1.动漫画本

动漫画本是通过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题材大概包括动漫、游戏等改编例如《蜡笔小新》、《父与子》等。

2.小画书

小画书是将多副图片嵌入文字中,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尽量避免生涩难懂语句表达。其文字内容多为介绍科普性质例如儿童版的科学杂志等。例如《科学实验王》、《大中华寻宝记》等。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

本篇论文中特指在南京四城区小学五至六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 10 到 12 岁。三、文献综述

我以核心概念:小学生课外阅读、绘本、漫画书阅读调查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查阅了 25 篇文献,现进行分类梳理如下。

(一)关于漫画书的相关概念研究

对于“小人书”这一概念,大多数 70 后、80 后对此应该是不陌生的。补充说明下,此类小人书别名连环画。参照黄若涛的《绘本书的传播功能研究》中连环画的解释可以佐证此点,他提到:“连环画”多指在文字上配有多幅连续的图片来辅助文字讲解故事的出版物,传统的连环画多改编自先期出版的文学作品。对于开本较小,多以黑白线描为构图的主要方式的连环画又被俗称为“小人书”。

①  因此,我就有把小人书与连环画归为类称呼,它们的关系是小人书包含于连环画。就像萝卜属于蔬菜一样,小人书属于连环画。而在朱桂金的《由“小人书”走进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中这样是这样描述的:“小人书”图画读物是一种 视觉化的文学,图画是文学故事的的表达媒介,优秀的图画读物是图画和文字高层次完美统一的儿童文学作品。他强调上世纪 80 年代是我国小人书图画读物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些优秀的儿童图画读物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在那些少年的记忆里,英雄情结、儿时梦想得到了激发,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宣扬着儿童眼中的善恶美丑、功过是非、正邪义利。这些小人书成了他们那一辈人的成长密码。①  时代发展的浪潮会改变很多事物,包括曾经与名著经典、文学审美结合紧密的小人书。我私以为,小人书的发展在时光的流逝中也不再一如既往。

李欣人在《“口袋本”图书的调查与思考》中提到:“口袋本”。大抵是指一种  64  开本或小36 开的新型袖珍类出版物。其大意是指能方便装到口袋里的书。②  文章中作者提到的《乌龙院》等实际上就算是漫画书,所以我认为口袋书是漫画书中一类方便携带的。而市场中的出版商也倾向于制作此类缩小版的漫画书。另外,赵毅彬等人的《“口袋书”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对此做了一定的补充:他认为“口袋书”的出现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人书有着莫大的联系——它们不过是小人书的翻版,只是现在的“口袋书”种类更多、内容更杂,有漫画类、卡通类、言情类、科普类、名著类等等。③  由此可见,“口袋书”是对小人书的一个继承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叫绘本。郭辉莹的《图画的力量——从“小人书”到儿童绘本》中是这样定义绘本的:所谓绘本,英文称 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就是那些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④    这类绘本图书主要的消费对象其实是低幼儿童,市面上的绘本读物主要涉及识图辩物、习惯养成、文学小故事、科普等。

说到漫画作品,在其内容上,将童话故事与漫画相结合诱导学生做出故事改编创造的作文教学模式中,读了宋运来老师的《童漫作文的 DNA 特质》可以知道:儿童的好奇心很浓厚,而漫画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漫画里面的人物形象在现实的基础上可以被任意夸张变形。 ⑤ 这一点可以看出漫画作品的另一个特质。也正好从这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小学生对漫画书喜爱的原因。

各位学者在称呼上虽有所差异,但在本质上的解释是一致的。漫画书主要是与纯文字的书相互区别的。它依靠图片传递讯息,用简单直白的文字辅助理解。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我在此篇论文中对于“漫画书”一词的语义范围的界定则更倾向于“口袋书”,是专为儿童打造的并且畅销于校门口文具店或者小卖部的出版书类。它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人书”的传承,在内容的排版上开始迎合现代小学生的口味 ,在失去了过去人内容编辑上的一贯风格后有了新的面貌。更加地贴近现在的小学生生活。这就和绘本读物不相同了,我很赞同陈亮在《由绘本打开阅读之门——谈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工作》中对绘本的说明:图画是绘本的灵魂,绘本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以图画为主体,用图画来叙事抒情、表情达意,叙述完整的故事。绘本主要是图画的艺术,视觉的艺术,其次才是文字的艺术。①      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绘本在高年级小学生眼中可能更像一本图画书。更像是一本低年级美术课上使用的教材,而并非能与自身的认知水平相互契合。所以在我对漫画的定义里并不包括绘本读物。漫画强调夸张和简单的图画而并非要在画面感上强调做到精致。作家的漫画书里可以用粗略的线条因为只有画简单了才能让人们注意到他所要表达的意,而画家则并非一定如此,他们需要在乎更多的格局上的东西,他们要用图形、色彩等去表达文字所欠缺的东西。这样一看,绘本实在是太倾向于后者了。

(二)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研究

参考赵丽霞、肖庆顺的《天津市中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可以知道:在中小学生中,漫画、童话及卡通画类的通俗文化作品,受到了格外的欢迎。这些作品以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紧贴生活、浅显通俗的风格,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打动了学生的心弦。②

蒋蓉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认为,部分科普读物的比例之所以较低,可能就如一些学生所说的不少科普读物过于深奥缺乏形象性和通俗性,从而遏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③可见,不能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小学生的眼中就没那么吸引人了。

而在另一份与我的毕业论文题较前两份研究来说更为相近的是谢雅婕的《高年级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研究》,她调查得出:最受高年级小学生欢迎的课外读物是漫画、小说,其次是童话、寓言故事、其他读物和科普科幻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和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显然不是特别受欢迎,喜欢诗歌散文作品的学生最少。④也由此可以想见,在小学阶段,文学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不取决于其文学成就的高低,可读性和趣味性才是关键。

(三)关于漫画书对小学生影响的研究

由以上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小学生对于漫画喜爱的原因,当然李欣人等还对这些漫画书的文本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也正是由于有些漫画书有其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教育者对其的态度也就有了差异。《漫画书到底能不能看?》中向小雨姐姐提出爸爸对自己看漫画书很反对,认为是垃圾书。对此,这篇文章的小编提出将漫画书作为一种调味品,并且建议其拒绝不健康的漫画书作品。

⑤  他认为在处理与学习没有关系的一类漫画书的办法,我们自当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秉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原则去选择漫画书的阅读。这也是很多一线老师和教育者们所持与的普遍观点。漫画书具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魔力”,那么如果这股魔力能够被善用。特别是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上那就再好不过了。胡乐天在《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中提出从四个方面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一是做好课外材料的选择。提出可以选择流行时尚类、同龄人作品或是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以及与教材同步的一些作品等。二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作品。三是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这样可以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四是老师推荐阅读。①

当然在对漫画书是否具有教育价值的研究上,曲宏在《用浅显儿童小说逐步替代漫画书》中则认为可以将漫画书作为一个过渡品:漫画类图书只有图和简单的对话,不利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建议用浅显的儿童小说来逐步替代漫画。②现有的研究偏重于整体的课外阅读的研究,可以说漫画书阅读现状仅是其中的小分支,所以调查上不是非常细致深刻,问卷中明确涉及到漫画书阅读现状的内容还是偏少的。

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多从读漫画书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其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和作用,较少的关注调查对象们的态度和想法。对漫画书阅读现状中的漫画书来源情况以及阅读环境等缺乏相应的了解,而是就文本来谈没有深入到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研究。

总而言之,理性地看待漫画书可以为我们找到许多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和效的突破口。而正是基于此,它的教育价值方显存在。事物的本身往往都是一分为二的,漫画书既然存在于小学生的世界里,那就必然会有研究的价值。就如前文所提到的童漫作文,对童漫作文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漫画教育价值的一次实践。钱新民的《另一种呼吸——高年级童漫作文<假期的第一天>课堂实录》中的课堂教学就是借助于漫画《父与子》展开的。他提出:作文的教学过程被分为悬念读图、创意补图、故事接龙和换眼看世界。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学生能够在充分感知漫画的画面后,发挥他们想象力丰富的优势,去用生动、诗意的语言还原一幅幅动人的画面。③在课堂上将故事的主题升华既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也使得阅读和写作变得像呼吸一般轻松了,这何尝不是在实践中检验其教育价值研究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