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汉语称谓语

更新时间:2019-06-12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佚名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研究现状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目前与称谓语性别差异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外语,尤其是英语称谓语的性别差异研究。

张娟娟(2002)在《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的第三章中主要探讨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分为社会标记反映的性别歧视和语义中蕴含的性别歧视。她在第四章研究了引起英语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原因。她的结论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历史背景,社会现实以及宗教影响是最重要的。在第五章张娟娟还创新地提出了关于实现语言平等的建设性意见[1]。

王宁(2010)分析了交际称谓,职衔称谓,亲属称谓,姓名称谓和称谓词缀的性别差异,推断这种差异的根源来自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两大方面。社会因素主要指男女的社会分工,也就是经济支配权的归属;文化因素方面和陈芳的观点一致,认为是宗教原因和“男尊女卑”的历史影响[2]。

二是汉语与其他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日,越,俄,蒙等邻近国家语言的称谓语对比研究,其中会涉及性别差异方面。

褚艳(2006)从背称和面称两个方面来比较汉英亲属称谓语,揭示出性别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指出汉语亲属称谓语属于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所说的描述型称谓语,称谓系统内部有严格的亲疏差别,年龄和辈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她还探讨了研究结果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意义[3]。

胡玲丽,邓娟娟(2009)从亲属称谓语的数量、性别差异、长幼有序以及尊称和谦称四个角度,比较分析汉日亲属称谓语的异同,认为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是造成这种异同的根本原因。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正确理解和把握汉日亲属称谓语的异同以及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4]。

同样以英语和汉语作为比较对象的还有卢健(2011),他不仅讨论了汉语亲属称谓语性别差异,同样也探讨了社会称谓语的性别差异,并且对英汉称谓语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这种差异与政治生活有关,也与各自的经济生活有关[5]。

钟美(2009)从总体上概述了会话结构中性别差异的特点,并对汉语和俄语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语音、词汇、话题、感叹词、语气词、譬语、称谓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试图通过会话分析理论对中俄两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6]。

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李玲(2012)的《中日称谓语对照研究》[7],黎光创(2012)的《越汉亲属称谓语与性别差异》[8],李玲和黎光创两人主要从语言对比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称谓语的性别差异。 

三是以“女性性别歧视研究”为代表的单性别称谓语研究。

朱礼金(2007)从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个角度讨论女性歧视现象,认为这种歧视主要是因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父权文化的影响[9] 。孙风格(2011)从中国文化称谓性别差异入手,来揭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主要是从他称研究称谓语,选择几种典型的汉语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从称谓词来看汉语文化背后隐藏的性别差异[10]。彭慧(2009)和朱礼金采取了同样的分类方法来探讨女性称谓语,此外,在文章的第三章,她对汉语男女性别差异作了重点分析,除了探讨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做了语用分析,对女性称谓缺环现象也作了介绍[11]。陈丛耘,陈翠颖(2008)对汉语骂詈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在詈语这一类特殊用语中女性歧视的现象比普通称谓语中更为明显和突出 [12]。

四是研究汉语称谓语性别差异的专门性文章。具体来说,这方面的研究以汉语通用语的性别差异研究为主。

张莉萍(2004)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探讨汉语和英语称谓语性别差异,但没有做太多比对。文章不仅分析了现代汉语称谓语性别差异的成因及变化,不仅进行横向对比,还采用了纵向研究的手法,有意识地考察古代汉语称谓语的形成的相关情况[13]。王凤玉(2013)除了对称谓语性别差异的具体实例做对比分析以外,还注意到了称谓语词序方面的性别差异,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作出了新的突破[14]。

2.发展趋势

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新的研究热点。

一些年轻的作者在称谓语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年龄层对称谓语使用习惯的影响,探讨了典型群体——大学生称谓语的性别差异。

谢旭慧,周浩(2010)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大学生在词汇使用上的性别差异, 结果显示, 大学生在礼貌用语、社交称谓语、影视流行语、网络用语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通过对大学生语言性别差异原因的分析, 指出了语言性别差异对教育的影响[15]。

周思佳(2007)研究发现, 当代男女大学生的称谓语使用同中有异:男生大胆率性, 对称谓语的选择比较随意, 倾向于采用次标准形式, 常常对被称呼者( 包括长辈等) “直呼其名”, 而女生情感丰富, 重视称谓语的礼貌功能和情感功能,多使用较正式的标准称谓形式; 称呼和自己关系亲密的朋友, 男生喜欢用绰号, 而女生则偏爱用昵称; 恋人之间, 男生对称谓语的选择更加大胆, 女生则含蓄、矜持[16]。

滕飞(2012)总结了大学生的称谓语使用大体呈现出的几个特点:一、称谓形式格外丰富。二、男女大学生在称谓选择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三、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称谓语的选择上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四、人际关系和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称谓选择有着较大影响[17]。

另外,电商行业的发展使与之相关的称谓语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有些学者就此作了相关研究。王雪(2015)发现男性在网上购物、发短信和日常会话时倾向于不使用称谓语“亲”,女性则偶尔使用 [18] 。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现阶段汉语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的特点有:一、研究汉外对比分析的文章占现有研究的大多数,着力于汉语称谓语性别差异本身的研究为数不多;二、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但研究还不够充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比较零散,在文章中所使用的例子也较陈旧,大部分文章重理论,对称谓语在实际场景中的使用的研究不够具体。因此,立足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称谓语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为交际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就尤为重要。

(二)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

称谓语不仅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血缘等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关系,还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标准、审美观念以及志趣爱好等很多方面。称谓语的性别差异是称谓语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深入认识称谓语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交际活动频繁。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对于掌握交际规律,完成高质量的交际活动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3.创新点

前人的研究大多是就称谓语角度略谈性别差异或者探讨性别差异时涉及称谓语,而对称谓语系统的性别差异缺乏完整的阐释。因此,从称谓语的定义及分类切入,通过研究称谓语系统并进一步揭示称谓语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其在交际中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参考文献

[1] 张娟娟.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 王宁.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海外英语,2010(07):43-44.

[3] 褚艳.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性别差异研究. [J]. 温州大学学报,2006(01):48-52.

[4] 胡玲丽,邓娟娟.浅析汉日亲属称谓语的异同[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8):120-121.

[5] 卢健.英汉称谓语性别表征及其文化内涵[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94-195.

[6] 钟美.会话结构中的汉俄性别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7] 李玲.中日称谓语对照研究[D].吉林大学,2012.

[8] 黎光创.越汉亲属称谓语与性别差异[D].中山大学,2012.

[9] 朱礼金.汉语中女性称谓歧视现象分析[J]. 文学教育(下) ,2007(10):44-45.

[10] 孙风格.从汉语称谓语看性别差异[J].语文学刊,2011(02):52-53.

[11] 彭慧.现代汉语女性称谓语研究[D].湘潭大学,2009.

[12] 陈丛耘,陈翠颖.论汉语骂詈语的性别差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6):6-8.

[13] 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14] 王凤玉.称谓语性别差异现象及其社会文化内涵[J].青春岁月,2013(02):154-155.

[15] 谢旭慧,周浩.大学生词汇使用性别差异调查[J].上饶师范学院报,2010(05):75-77.

[16] 周思佳.东北师范大学学生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9):56-57.

[17] 滕飞.当代大学生校园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8] 王雪.称谓语 “亲” 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J].考试周刊,2015(0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