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如何写《野性的呼唤》论文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8-01-17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课题研究现状: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1876-1916)的第一本畅销书。它虽然只有简单的情节,但它史诗般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激荡人心的震撼力却使其成为最受读者青睐的动物小说之一,被称为“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美国小说”。

    我国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的介绍与翻译、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并于30年代达到高潮。《野性的呼唤》是最先被翻译到中国的作品之一。作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以后80余年的历史中被学者反复的翻译和研究,可见它的重要性。在国外,美国麦吉尔编、王志远翻译的《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小说卷(中)》有专篇对《野性的呼唤》一书的鉴赏(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在国内,王长荣在《现代美国小说史》中认为“《野性的呼唤》的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完美结合。它的主题是爱的价值和按公平的规则比赛”,“巴克的训话而服务于人类,以及最后野性回归,其决定条件无非是环境与条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理论都生动的体现在《野性的呼唤》的始终。”

    对研究者而言,1997-2007年这一时期,对杰克·伦敦的研究具有继承性和总结性。对于《野性的呼唤》的研究多为概述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性的,并将它和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一同加以总结。郑克鲁在其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中呼应前人的观点:“《野性的呼唤》(1903)和《白牙》(1906)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表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思想。”常耀信在其主编的《美国文学史》中也认为:“巴克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充分体现出斯兵塞社会达尔文论的基本命题。”同时还从小说叙事角度出发分析了《野性的呼唤》的艺术效果,这是其认识角度的创新。

    2000-2007年这一时期,研究者们纷纷尝试用西方的各种理论对《野性的呼唤》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其中有比较文学角度的:李明的《狼的艺术与人的哲学——贾平凹和杰克·伦敦“狼”小说比较论》(2005),杰克·伦敦以狼的艺术视角反观人类行为,流露出对爱和人道主义的呼唤;<怀念狼>对人性中"狼性"的艺术开掘,隐含了作家对当下人类困境的忧虑和对东方"天人合一"观的怀念;有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加以发掘:如阿德尔·塔伊尔的《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与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2000),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野性的呼唤》进行心理分析,以证明主人公巴克是在其自性的引导下经过艰难的个性化过程从其有意识的自我中解脱出来并达到自我实现的;有从生态学角度的分析:尚晓进、诸逢佳的《<野性的呼唤>:探析杰克·伦敦的生态主题》(2006),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挖掘杰克.伦敦在《荒野的呼唤》中的生态观,即对文明的批判、对大自然价值的展现、对人类生存方向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探索;从叙事学角度的:赵琳娅的《浅析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中的叙事视角》(2004),《野性的呼唤》中杰克・伦敦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来讲述故事,但是不同的是故事有时是从外界来讲述的有时又是通过小说主人公巴克的眼睛来看世界的;传统的形象分析:黄嵘的《野性的英雄——生命的礼赞<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形象解读》(2000),巴克被刻画成一只具有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感恩之心的神奇的狗,就像一个充满了感情的人。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野性的呼唤》的研究角度很多。然而,着重研究巴克回归野性的原因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特别研究《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回归野性的原因。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作品中自然主义元素的分析研究,探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而加深了解巴克回归野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