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免费论文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更新时间:2018-03-25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具,而中学语文教育则是培养人语言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任何学科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教育工作是塑造人完美个性的工作,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中学语文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部分,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水平习惯和科学文化的素养,提高民族素质素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但是中学语文课堂教育的现状并不让人感到乐观,有很大的改进、创新的空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剧增,但是中国人口众多,想要真正实行起来,其实是有一定困难的。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根本就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乏新课程教学观念,依然认为教师是权威是主体,学生只需要接收文化知识,这些陈旧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空间。学生甚至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兴趣,陈旧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分为固定的五大模块:简单的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再介绍作者、大概说一说段落的意思以及本文的中心思想、最后再说一说文章的写作特色。曾听到老师问:“这节课效果如何?”“这节课和考试有什么关系呢?”在问这句话的人看来,学生上的每节语文课都要立竿见影,每节课都必须从学生的所获利益出发。语文课必须让学生获得一些什么,这样的想法,难免会使课堂生硬,无形之中就变成了灌输的教学。 “语文教育”不一定全来于课堂,但课堂究竟有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判断,值得反思。“语文能力”要有人文内涵,只有利益表达,没有真实情感和态度,没有人格立场,把语文当做纯粹的工具,那样的语文丧失其本质意义。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老师讲的过于多,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用简单机械的方法管理学生,一方面学生满意度不高,另一方面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不到提升这是一种严重的失衡现象。因此,要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法,渗透创新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模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平息了语文的人文性论与工具性论之争,这一新的理念,解决了关于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1]

事实上,教育一是要培养服务社会的人才,二是要培养改造社会的人才。不管是培养服务社会的人才还是改造社会的人才,教育必须首先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的肩负起服务社会与改造社会的重任,这是由教育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人是社会的人,脱离社会长期离群所居的人会失去社会性。人的主体性也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主体性,倘若我们离开所处的社会及时代背景去考虑人的主体性,则主体性就会失去根基,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必要。因此,我们所提倡的主体性应该是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的主体性。

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就是要思考什么样的个性化教学才更加合理有效、拿捏有度。近期与教育相关的就是“互联网+教育”,其中在课程内容上确定了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紧扣中学语文教育的特征,提倡教学宽松、学习宽松、考试宽松的这几个原则;二是要加强教育等学科课程的有机渗透,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修养身心,健康成长;三是确定具体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守住中学语文教育的底线;四是与时俱进、着眼未来,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有情有义、有国有家,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的中学语文素养课程。让中学语文的每一门分支像种子一样充满由内而外的茁壮的生长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从而使学生在走入生活的时候不至于失去方向,能始终做到有情有义,有国有家。

总之,为了解决盲目形式化、生硬乏味的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从综合素养的角度着力思考中学语文教育的所能,并将之真正实践起来。同时,教师要高度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上不是仅仅只注重课程本身,二是关注学生个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三是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中学语文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