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免费论文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浅析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更新时间:2018-08-09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内容摘要】本文紧紧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二者的关系、作用展开思考和论述。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的具体分析,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探讨和研究思考,更好的认识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一、生活化与数学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知道,在数学成为一门学问以前,它一直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可以说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 ,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化的数学只有上升到逻辑化的数学才能广泛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数学教学既要有生活化作基础,又要有数学化作保障,实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统一。生活化是当前数学教学确立的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指出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1. 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每种类型的情境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一个情境都不是孤立存在或固定在某个环节,应是相互交融,贯穿课堂始终。属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范畴,搭建文本与学生对话的平台,是形式与内容的载体与媒介。

2. 构建开放的教学情境,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上升为一种理念,更要落实于“行动”中。决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既要“种别人的田”也不能“荒自己的园”。抓住情境创设的实质和功能: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充满轻松、民主、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事际事物中抽象出来,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特 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 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

    (一)在抽象中认识数学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百分数时学生到生活中收集了许多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上课时进行展示:五泉啤酒的酒精度大于3.6﹪,饮料可容性固体物含量大于5﹪,利息到期后要交纳20﹪的利息税;有衣服标签“原料成分“羊毛80﹪,化纤20﹪”等,学生积极收集,兴趣很高。这节课所学的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是他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如果实际生活中有关的情景出现时,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百分数知识来解决。再如角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做法是: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的角,问学生这些叫什么?学生答:“角”,然后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背诵。接着安排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看似较为简洁,几分钟后学生就能诵出角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产生却脱离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一段数学术语,而无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撑,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堆砌的只能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教师先询问:“你们见过角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各种物体中的角,接着问“角是否与颜色有关?”;“是否与材料有关?”“那么,什么叫角呢?请小朋友根据你手上的实物形状,画一个角”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实物角的顶点、边长,最后,概括出角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角,从而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 

    (二)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因此在抽象中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其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按以往的教学,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是解题方法,知道这一类型用减法,那一类型用加法,根本无数学的对应思想而言。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如5条裤子和8件衣服等,让学生讨论这些服装可以配成几套,并把每一套用笔构廓出来,告诉学生这每套之间是对应的;接着可以出示类似的物品让学生直接说说有几套是对应的。在学生对大量的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这些实物直接抽象成线段图,再让学生讨论哪一部分的线段之间是对应的;最后可以出示一组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来举例说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的对应关系。因为每一线段图都可以表示无数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应,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应思想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他们的头脑之中。再如数学的化归思想,它是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求得解决。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 

    四、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生活化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

    (一)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数学中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我让学生调查自己班级同学们学习用品的消费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然后将调查情况列成统计表,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一串串的数学中不仅提高应用能力,还知道了哪种学习用品消费量大,认识到同学们学习用品的消费比较严重,提出要节约使用学习用品。我还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比如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个日记:“妈妈买了一蓝水果,我刚想拿一个吃,突然想起老师的话: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于是,我数了数,共有苹果12个,橘子20个。我想:苹果个数占橘子的60﹪,占总数的37.5﹪,橘子个数占苹果的66.7﹪,占总数的62.5﹪”……数学日记是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实际生活,更细致的观察生活,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为有意义的是,当第二天上课时,学生看见数学教师后竟蜂拥而上,围着教师要说说家中看见的对称图形。学生的这种自觉的参与,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在应用中参与实际生活 

“参与实际生活”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www.eeelw.coM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教师安排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的“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 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应用题后,我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400元要到三个旅游点去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体日,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向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