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写作技巧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分析

更新时间:2018-03-31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含义

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比例管理模式,作为国际银行业运用最广、历史最长的一种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经营管理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和控制资产负债有关项目之问的比例关系,对资产负债进行综合管理以达到经营目标的方式。其理论依据是:银行资金从来源的角度看构成负债和资本金,从运用来看,形成银行的资产。银行资金在不断运动,构成整体基金的资产和负债的金额,根据各种资金和彼此间的比例也不断改变。然而,银行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资金始终保持一定程度的协调,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使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比例关系的客观存在,那就是在一般比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对业务的长期做法,已经引起了不同类型的比例差异,反映了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比例的提出,使得银行资产负债经营比例管理的模式进入轨道,同时也可以监视和操作条件的变化,有利于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指标和经营业绩的评估,银行也可以主动调节和控制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银行的管理部门对这些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和管理成果逐步接受和理解,并将之运用到日常经营中,从而上升为金融监管当局实施比例监管的基本手段。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合理的原则选择比例管理的控制指标;二是确定各项控制指标的具体内容并将指标数量化;三是制定实现控制指标的具体措施。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内容

2.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标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使之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而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必定要为这一目标服务。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根据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总体精神,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总体目标可概述为:强化经营的自我约束,提高资产的效益与质量、实现经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最佳组合,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三性”平衡,实现效益最大化,具体目标如下:

(1) 盈利性目标。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首要的是盈利性。利润表现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提,是检验商业银行经营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在动力,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安全性目标。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生存经营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是由银行的业务性质所决定的。

(3) 流动性目标。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其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能够随时支付或变现的能力,这是银行的清偿力。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体现在负债的流动性和资产的流动性两个方面。

2.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原则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作为一项综合管理,应注意或遵循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或关系。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要求,商业银行要实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应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1) 资本充足率原则。在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后,国有商业银行能实现多大的贷款规模,已不完全取决于各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还要受到资本充足率的约束。

(2) 平衡和对称原则。资产与负债要做到时间和结构上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保持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数量结构对应,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要按照各项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特点和客观可能合理地确定贷款规模,保证资金的自求平衡。

(3) 坚持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相统一,降低资产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即在资金营运中,商业银行既要讲求资金的安全性,确一保各项资产按时收回,并实现增值,又要讲求资金的效益性,尽量减少资金闲置和无效益资产占用,优化信贷资金的投向,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收益率。

(4) 系统性原则。加强系统调控和各经营层次积极性相结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根据商业化运行的原则,发挥全行整体功能,在完善统一法人制度的基础上,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系统内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计划统筹管理,建立以集中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分支机构的管理权限与责任。

(5) 利益机制原则。在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管理的条件下,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目标需要逐级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目标,落实到各级授权单位才能形成全系统的整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