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写作技巧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走向消亡

更新时间:2018-12-08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明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顶峰,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王朝,明清最大的特点是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负责政务的决策,直接统辖行政部门。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朝,设置中书省,左右丞相。但是由于朱元璋猜忌心理,不可能容忍宰相专擅权力,洪武十三年,诛杀宰相胡惟庸,不断提升六部规格,实现大权独揽。这样一来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再加上猜忌心理过重,朱元璋很快便觉得忙不过来。于是在废相的那一年,他任命几个比较老成的儒者为“四辅官”,这实际是内阁的先声。

但是他们缺乏办事能力和实际经验,于是在废相第二年,朱元璋便任用一些新进士和在翰林院工作的学士等年轻的低职人员,内阁制度已经显现眉目。但他们不过是以近身侍从的身份处理一些文书工作,真正的权力还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朱棣夺取政权后,在皇宫的东阁开辟了办公处,并且倾向于从翰林院挑选年轻的人选作为秘书,他们与皇上朝夕相处,是皇帝的心腹。朱棣对这些秘书人员赋予重任,在关于立储、用人、赋税等重大国家事务上,大都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学士构成了最核心的智囊团。到这个阶段内阁基本上具备了雏形。

朱高炽登基后,注重提高学士的行政地位,更加重视阁权。比如朱高炽任用曾在东宫担任教职的杨溥,为他设置弘文阁。朱瞻基即位后内阁制度基本定型,内阁大学士政治地位已经高于各部尚书,掌握了“票拟权”。对于来自全国的各种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之前,内阁成员先将需要处理的公文奏章审阅一次,代皇帝拟好批答谕旨,贴在奏章上递交皇帝最后决定。实际上是“票拟批答”,皇帝如果觉得可行,再用朱笔誊改一遍,作为正式的谕旨下达。嘉靖时期,形成首辅制,说明内阁制度发展到顶峰。内阁首辅虽然没有宰相之名,实际上却拥有权相的地位。www.EEeLW.com在嘉靖到万历年间,张居正、高拱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阁首辅。

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内阁制在保障权力的平稳运行、权利互相制衡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它部分制约皇权,体现了民主与科学性,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土壤。

(二)清朝军机处的建立

清沿袭明制,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的运行机构。满族开始是实行议政制的八贝勒共治。皇太极时期,主要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以康熙消灭鳌拜集团亲政作为分水岭,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康熙独立处理政务后,在皇宫内乾清宫旁边的南书房设立办事处,内阁不再发挥机要秘书的作用。决策中心在康熙中期渐渐转移到南书房。雍正上台执政以后,由于西北战事的需要,雍正四年在皇宫内隆宗门内设立军需房,后改军机房,再改为军机处,方便快捷机密的处理相关军事机密。

军机处设置首席军机大臣一人,另外设置了军机大臣、军机大臣行走、军机章京等人。军机大臣主要在皇帝发问的时候提供咨询。军机章京俗称为“小军机”,是从军各衙门抽调出来处理具体工作的人员。军机处的主要负责草拟谕旨,由于这项工作由军机章京完成的,所以小军机的地位很高。军机处的工作特点可以用密、简、速来概况。办事机密,由于人员较少所以办事手续简便,因此办事效率很高。军机处自出现后,便扮演着参政议政、传达皇命、监督机密文书运转的角色。

明清时期,历代君主的主要目标是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基于这一原则,明清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总结起来,明代主要是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讲究的是驾驭的艺术,宰相辅政制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开辟了更加理想的方式,也就是建立军机处及其配套的机构。

通过分析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度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的看出汉代以前,丞相有较为自由的行使权力的能力,皇帝基本上尊重相权,虽然也会有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穿插其中,但双方配合紧密,起到了真正辅政的作用。到了宰相参议辅政制基础上的皇权与相权基本表现为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相权不断萎缩。而到了宋元时期,因为特定的历史环境,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所以说,皇权与相权并不是沿着直线式发展的,而是交替发展,随着专制主义皇权的不断加强,最终相权被消灭,皇权取得最后胜利。